- 07/25/19 Thursday
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者術前應接受臨床篩查評估【來源: 蘋果日報】testing
[vc_row el_class="wrapper"][vc_column width="1/2"][vc_column_text el_class="wrapper"]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普遍的睡眠呼吸疾病,患者的上呼吸道會於睡眠期間受阻,導致缺氧,令患者難以進入深層睡眠和得到足夠休息。大部分患上病症的以年長男士及肥胖人士居多,患者通常會出現渴睡、難以集中精神及記憶力衰退,甚至睡眠時要用口呼吸等情況。 「我3年前開始鼻鼾嚴重,常常感覺疲乏,有一天我睡覺時感覺到突然停止呼吸,隨即馬上醒來並感到害怕,但當時我未有立即求醫。」現年64歲的張先生因為需要入院進行雙邊換膝蓋手術,被醫生懷疑有睡眠窒息症問題,於是轉介進行睡眠窒息症測試。測試是利用STOP-Bang臨床篩查工具,進行簡單的問卷調查收集病人的鼻鼾率、呼吸暫停和疲倦的次數,還有其他生理資料包括身高體重、頸圍、年齡和性別,進行初步評估。張先生其後被證實是嚴重睡眠窒息症患者,醫生發現他一小時窒息次數高達68次,已比嚴重指數超出一半。後來醫生建議他手術前一週,每晚必須配戴正氣壓機以治療睡眠窒息症,手術後留在深切治療部並配戴該儀器進行監測。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許樹昌醫生建議:「所有病人進行非心臟手術前先進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篩查,以減低術後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」因為術前會使用麻醉劑、鎮靜劑和術後止痛藥,這些藥物會抑制呼吸,令上氣道的擴張肌鬆弛,容易構成患者在手術後容易出現心血管併發症,這些手術措施會加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病情。 另外,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陳德威教授補充,若患有嚴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但未被識別的病人,在接受手術後出現心血管病問題的風險是非患病人士的兩倍,最常見的是心肌梗塞;更有部分因缺氧情況而需進行氣管插管或術後肺通氣。若患者在手術前得到確診和適當治療,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程序。 來源: 蘋果日報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][vc_column width="1/2"][vc_video link="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8Ce_KLkPbY&feature=youtu.be" el_class="wrapper"][vc_row_inner][vc_column_inner][vc_single_image image="3908" img_size="large"][/vc_column_inner][/vc_row_inner][/vc_column][/vc_row][vc_row][vc_column][vc_separator][/vc_column][/vc_row]
Read more - 07/15/19 Monday
病患用麻醉藥致缺氧睡眠窒息症【來源: 蘋果日報】testing
[vc_row el_class="wrapper"][vc_column el_class="wrapper"][vc_column_text]
睡眠窒息症在香港漸趨普遍,中年男性發病率為5%,女性則為2至3%。中大醫學院研究首發現,患有嚴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而未識別的病人,在接受涉及麻醉藥、鎮靜劑等藥物的手術後,出現心血管問題的風險為30%,顯著較非患者的14%高,當中更有1%至2%死亡率。團隊建議所有病人在接受手術前應進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評估,以減低手術後出現心血管問題的風險。 64歲的張先生去年6月尾重約190磅、患有高血壓,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換膝蓋手術前接受睡眠測試,發現患有嚴重睡眠窒息症,最嚴重時每小時呼吸停頓68次,血氧濃度低於40%,他的鼻鼾聲不時吵醒太太,夜晚不時亦因「chok住度氣」驚醒,睡滿8小時仍感覺疲倦。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許樹昌教授表示,一般來說病人入睡後每小時呼吸停頓30次以上已算嚴重,張先生的測試數據顯示其停頓次數多達68次,每次均有10秒以上,形容「基本上徘徊喺輕睡同醒之間」,故在接受換膝蓋手術前,先為他安排半個月正氣壓機治療。 張先生指術後未有出現任何心血管問題,現時晚上仍會繼續使用正氣壓機,形容睡眠質素大大提升,「冇再咁易醒」。 許樹昌表示,過往20年醫學界一直對麻醉藥與睡眠窒息症病人手術風險存在許多疑問,但一直未研究出因果關係,中大研究團隊聯同來自加拿大、新加坡等八間醫院的專家,完成一項歷時10年的「睡眠窒息症與術後心血管併發症關聯」研究。 研究共招募1,218名45歲或以上、未確診阻塞性睡眠窒息症、並即將接受手術的病人,當中七成人經測試後確診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。
脷放鬆塞咽喉 加重病情
結果顯示,在手術後30天內,近兩成患者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肌梗塞、血栓形成、新發心房顫動及中風等。當中沒有罹患睡眠窒息症的病人,出現心血管問題機率為14%,而患有嚴重程度睡眠窒息症的病人出現機率則為30%,研究中亦有1%-2%人最終因心臟病發而死亡。 許樹昌教授解釋,手術用的麻醉藥、鎮靜劑及止痛藥會令病人進入睡眠狀態,抑制呼吸,「條脷放鬆塞住咗咽喉」,加重睡眠窒息症病情,病人或會面臨更嚴重的缺氧情况,令血管收縮,引發心血管問題;部份人或需重複入院,接受氣管插管或術後肺通氣。 負責是次研究的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教授陳德威指出,研究發現每九個病人就有一個患有嚴重睡眠窒息症,若術前能確診睡眠窒息症,並有適當治療,便可避免術後不必要的治療及降低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,「病人可以帶埋正氣壓機入院,手術後即刻戴;做手術時醫生亦會因應病人情況調教麻醉藥物,減低出院後出現心血管問題風險」。陳又補充,不少公立醫院已為做手術病人進行篩查,故較令人擔心是一些可即日出院的小手術如小腸氣修補手術,在加拿大不時發生病人出院後猝死的個案,或與睡眠窒息症有關。[/vc_column_text][vc_column_text]來源: 蘋果日報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][/vc_row] Read more
- 07/03/19 Wednesday
慢阻肺病致肺功能減退增死亡風險 「無創通氣」緩不適減入院率【來源: 蘋果日報】testing
[vc_row el_class="wrapper"][vc_column][vc_column_text]
Read more慢性阻塞性肺病(簡稱慢阻肺病)是一種無法治癒的慢性氣管疾病,一直位列本港10大殺手病排行榜內。內科及老人科醫生指出,近年病人有年輕化趨勢,由於病者多是煙民,往往到病情發展至後期,出現氣喘症狀才求醫。公院近10年引入多種微創介入性治療及「無創通氣」,有效減少入院率及紓緩病人不適。 明愛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黃慕蓮表示,根據醫管局數據,近5年本港罹患慢阻肺病個案變化不大,維持在「3個5」,即每年5萬宗確診病個案、5,000宗新症個案及5,000宗死亡個案;7成病人年齡達70歲以上,但近年多了四、五十歲確診者,9成病人都是長期吸煙或曾吸煙的人。 黃指,雖然坊間對慢阻肺病的認知有稍為提升,「知道好似有血壓高要檢查血壓,肺唔夠氣要做肺功能測試」,惟因病者多是煙民,往往在出現早期病徵時不會注意,要到病情發展至後期,出現氣喘等症狀才求醫,意味病情亦屆後期,「正常人肺氣泡平鋪嘅話有近一個網球場大,要冇咗一半先會覺得氣喘,所以慢阻肺病初期都係煙咳痰多……但當肺功能繼續減退,急性發作時就會有死亡風險」。 20年前慢阻肺病患者一旦出現氣促,往往只能減少外出,「留喺屋企開5把風扇」,黃稱,近10年隨着醫學科技進步,公立醫院已引入多種新式藥物及微創介入性治療,包括將「單向活瓣」放入支氣管,從而縮小肺氣腫組織的體積,減輕氣喘情況;「留置胸腔導管」技術亦可讓患者在家中抽走肺積水,減少氣促及重複入院。另外。近年經常用到的「無創通氣」,亦有助減低病人急性發作時的死亡風險。 黃指,行醫多年,印象深刻有一名叫「油雞南」的7旬老伯,即使病情已屆後期,透過紓緩藥物及介入性治療,依然能如常生活,「冇咁氣喘時仲會斬啲油雞,炒年糕拎到醫院畀大家食」。 除了醫學科技上的進步,黃坦言醫護人員對慢阻肺病病人的印象,亦經歷過大轉變,由以往認為他們「食煙抵死」,至今會較能理解,不同年代或社會階層的人各有其困難,「我哋而家一起身就碌電話,其實都係一種上癮,我哋只係好彩冇食煙」。 來源: 蘋果日報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][/vc_row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