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19年07月03日 星期三
慢阻肺病致肺功能減退增死亡風險「無創通氣」緩不適減入院率【来源: 苹果日报】testing
[vc_row el_class="wrapper"][vc_column][vc_column_text]
Read more慢性阻塞性肺病(简称慢阻肺病)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气管疾病,一直位列本港10大杀手病排行榜内。内科及老人科医生指出,近年病人有年轻化趋势,由于病者多是烟民,往往到病情发展至后期,出现气喘症状才求医。公院近10年引入多种微创介入性治疗及「无创通气」,有效减少入院率及纾缓病人不适。 明爱医院内科及老人科部门主管黄慕莲表示,根据医管局数据,近5年本港罹患慢阻肺病个案变化不大,维持在「3个5」,即每年5万宗确诊病个案、5,000宗新症个案及5,000宗死亡个案;7成病人年龄达70岁以上,但近年多了四、五十岁确诊者,9成病人都是长期吸烟或曾吸烟的人。 黄指,虽然坊间对慢阻肺病的认知有稍为提升,「知道好似有血压高要检查血压,肺唔够气要做肺功能测试」,惟因病者多是烟民,往往在出现早期病征时不会注意,要到病情发展至后期,出现气喘等症状才求医,意味病情亦届后期,「正常人肺气泡平铺慨话有近一个网球场大,要冇咗一半先会觉得气喘,所以慢阻肺病初期都系烟咳痰多……但当肺功能继续减退,急性发作时就会有死亡风险」。 20年前慢阻肺病患者一旦出现气促,往往只能减少外出,「留喺屋企开5把风扇」,黄称,近10年随着医学科技进步,公立医院已引入多种新式药物及微创介入性治疗,包括将「单向活瓣」放入支气管,从而缩小肺气肿组织的体积,减轻气喘情况;「留置胸腔导管」技术亦可让患者在家中抽走肺积水,减少气促及重复入院。另外。近年经常用到的「无创通气」,亦有助减低病人急性发作时的死亡风险。 黄指,行医多年,印象深刻有一名叫「油鸡南」的7旬老伯,即使病情已届后期,透过纾缓药物及介入性治疗,依然能如常生活,「冇咁气喘时仲会斩啲油鸡,炒年糕拎到医院畀大家食」。 除了医学科技上的进步,黄坦言医护人员对慢阻肺病病人的印象,亦经历过大转变,由以往认为他们「食烟抵死」,至今会较能理解,不同年代或社会阶层的人各有其困难,「我哋而家一起身就碌电话,其实都系一种上瘾,我哋只系好彩冇食烟」。 来源: 苹果日报[/vc_column_text][/vc_column][/vc_row]